第 32 章
集贤堂又恢复了之前的安静祥和,于宛咬着筷子有些不甘心地想到,那小子不在,自己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泽希离开的第一天,想他。
泽希离开的第二天,想他。
泽希离开的第三天,泽希是谁?
只要承曦在,管那谁干嘛?
这天杜衡在堂上讲诗。
于宛有些奇怪,这首孩童都会背的诗,有什么好讲的,不就是借石灰的锻炼过程,表现作者不畏艰难,敢于牺牲,以保持其忠诚清白的品格嘛。
似乎和其他托物言志的诗词没什么区别。
杜衡似乎看懂了于宛心中所想,继续讲起了作者的故事。
仔细讲起来,这作者还是于宛的老乡。
杜衡从作者因严词斥责叛乱者而受皇帝赏识说起,到他因清廉刚正而遭诬陷下狱,又因民望甚高而复任。国家在外敌铁蹄下风雨飘摇之际,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保住帝京,守住了边疆,经历了人生的巅峰,最后却死于一场蓄意的构陷。
国运之跌宕,人生之起落,配合着杜衡略显低沉的声音缓缓道出,平添了几分悲壮。
于宛此前从未将这首诗与这些故事联系在一起,这次听完这位民族英雄的一生,不禁唏嘘不已。
那英雄写这诗时,不过与于宛一般年纪。
原本只道是寻常,如今读来,却是字字泣血,不忍卒读。
“师傅,如果能够选择的话,应该选择平安喜乐但平凡普通的一生,还是选择位高权重但是如履薄冰的一生?”
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
于宛终于还是来到了这个生而为人便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堂上一时安静。
杜衡望着堂外,似乎是陷入了渺远的回忆。
孔子入世,知其不可而为之,老庄出世,寻圣人无名之境界。
或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或曰,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或曰,位卑未敢忘忧国
或曰,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前人们在这种人生选择上也没有统一的口径。
于宛想起大漠孤烟,铁马冰河,一时热血沸腾,谈起了京都的寒门书院。
寒门书院广纳寒门子弟,从官宦权贵把持的致仕之途中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天下寒门子弟实现报国理想的圣地。
可惜自己不是男子,进不得朝堂,更上不了战场。
一时心中气愤,于宛说道:“若是报国无门也就罢了,若是身负使命而当了缩头乌龟,那真是为人所不齿。”
杜衡没想到于宛一个文文弱弱的小姑娘竟然如此豪迈,深深地看了她一眼。
一旁的承曦抬头看向杜衡,轻轻地笑了。
本就该是自己义不容辞的事情,自己为什么就不能毫无保留地相信那个未曾一见的弟弟呢。
若最后真闹得兄弟阋墙,兔死狗烹,那他自是问心无愧,死也瞑目了。
总好过苟且偷生,碌碌无为,当个缩头乌龟吧。
承曦转头看着正眉飞色舞,一派慷慨激昂的于宛。
春来江水绿如蓝,转眼绿树浓荫夏日长,倏忽秋风起兮白云飞,再到忽如一夜春风来,不久便是春风又绿江南岸。
都说是瑞雪兆丰年,今年这雪却断断续续下了一个多月,眼看着临近年关,这雪却越积越厚,山路崎岖险滑,危险非常。
于是于宛便写了封家书回去,说是今年便留在集贤堂过年了。
当然于宛也是存了私心的,当然是因着承曦的缘故。
泽希离开后不久,小屋的建造工程便缓了下来,于宛和承曦的感情却日渐升温,如今正是难分难舍的时候。
定下来在集贤堂过年之后,于宛欢欢喜喜地开始张罗年夜饭等一众事宜。
是夜雪霁,深蓝色的天幕上点缀着点点繁星,明亮的月色照在白茫茫的雪地上,倒还显得亮堂。
于宛叫锦绣帮她拿着蜡烛,自己坐在堂前编灯笼。
“怎么坐在这外头,不冷么?”承曦走过来,接过锦绣的蜡烛,锦绣却步走开了。
于宛见承曦来,伸手拍拍她身旁的位置,示意承曦坐下,顺便展示了一下她编灯笼的手艺。
“就快大功告成了,这是最后一个,等明天做完功课,我用红纸把它们糊上,再用金粉写上“吉”字,就好啦!”于宛拿着灯笼壳子在承曦面前晃了晃。
“你会的东西可真多。”承曦伸手要接过那灯笼壳子仔细瞧瞧,不小心碰到了于宛冰凉的指尖。
“你的手怎么这般凉?”承曦说着将于宛的双手捉住,放进自己手心暖着。
承曦的手大而温暖,于宛冻得有些僵的手渐渐暖起来,当然脸也慢慢地烧起来。
于宛红扑扑地脸蛋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