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群臣反击战
御史台主要是监察百官。
御史中丞虽然只有从三品,但是目前御史台左右大夫都空缺,所以刘伯温是御史台实际的掌舵人,老朱对他期望很大,可惜...
该监督的畏首畏尾,不该监督的监督了。
次日天还没亮
宫殿外城门口出现了一位新人。
然而不见刘伯温的身影,以往热闹的早朝话聊,变少了许多。
刘一手生无可恋,五个小时前才委任,现在就上班了。
吾王诚不欺我。
大明的官,狗都不当!
刘一手现在好后悔,我的美容觉啊。
滕毅(吏部尚书):“在下滕毅,目前担任吏部尚书之职,见大人面生,请问大人姓甚名谁,先前担任何职?”
滕毅见刘一手穿了御史中丞,也就是先前刘伯温一样的官服,过来聊聊,熟络一下感情。
刘一手:“在下刘一手,先前不过是一介平民,不值一提。”
滕毅:你这样聊天,会没朋友的。
滕毅:“呵呵,既然大人有苦衷,那本官不多问便是,以后还请刘大人多多照拂。”
刘一手:“好说好说。”
众人没想到,这位新来的御史中丞竟然那么好说话,纷纷上前搭话。
多个朋友,多条路子,不然在朝堂之上容易把路走窄了。
直到内城门打开。
太监宣百官,百官排着队纷纷走进去。
在刘一手看来,这些东西太多余了,还不如睡好觉,定准时间上朝,可是目前对很多东西还是白纸状态,他需要先看看。
朝堂上
李善长(左丞)“浙江阳平县同知发来奏报,阳平县阴雨连绵天气长达八日,许多百姓土房渗水严重,还请朝堂集思广益,给出方略。”
听到百姓房子漏水,朱元璋提起精神来了。
“哎呀,当年咱凤阳那间土房子那是相当牢固,被牛踹三脚都没事……诸位爱卿,可有何方法?”
刘一手懵逼了,这朝堂正经吗?
李思齐(平章政事):“浙江多雨,阳平县低洼,臣以为,可在地势高处建设房屋并做好疏通水利,导向多处水库,便于秋季缺水时有水可用。”
朱元璋满意点了点头。
“不错!李爱卿此计一举两得,甚妙,甚妙啊!”
谢枋(都镇抚):“臣以为,土房终究不耐用,不如一劳永逸改换青石。”
朱元璋连连摆手。
“不可,不可!你没当过老百姓,咱当过,青石贵啊,一块手那么长的青石,可换三斤肉呐!”
接下来,众大臣开始各抒己见。
刘一手:OMG,吾王,救救我!T﹏T
朱元璋许是看到刘一手摸鱼,给了刘一手一个眼神。
“刘爱卿,你可有何想法?”
一句话,把刘一手拉回现实。
刘一手出列,拱拱手。
“臣以为,诸位大人说的都不对。”
文官:哪来的扛把子?你说你的,否我们的干嘛!这样不是显得我们很没用?
武官:一言得罪所有文官,我靠,牛逼!
“哦?但言无妨!”
得到老板准许,都让开,刘一手开始装逼了。
“臣以为,李大人,谢大人都跑题了,柳大人,方大人更是无中生有,泛泛而谈。对于[百姓土房渗水严重]一题,主要解决的是房屋渗水问题。不是重建,百姓的房子更不是可移动工具随意搁置。臣解决方法分为室内,与室外两种方案!”
朱元璋听到这里,幡然醒悟,确实被诸多大臣带偏了。
“刘爱卿速速道来!”
刘一手:“对于室内,既然刚刚说阳平县乃米粮之乡,那么百姓煮饭大多都用稻草,稻草灰具有很强的吸水性,可以堆砌室内,吸除水分。对于室外,阴雨天气主要是水雾颇多,应保持封闭环境防止水雾进入,可用干草,干树叶等杂物堵住漏风处,当然,煮饭的时候记得做好通风。两种方法实施下去,即可解决土房、渗水。”
刘一手尽量用他们听得懂的说法说了一遍,朝堂鸦雀无声。
突然
上位响起掌声,朱标也跟着鼓起了掌。
朱标:“父皇,儿臣以为此计绝佳,可入典籍,供后人查阅。”
朱元璋:“好,好啊,标儿你说得对,就这么办!另外,你们看着咱爷俩干嘛?以后有好见解,一致用鼓掌表达!”
随着徐达鼓掌,掌声如波浪般雷动朝堂。
刘一手之大名,朝堂之上何人不知何人不晓?
史官:[洪武二年,二月十七,新任御史中丞刘一手,怒斥群臣,一手遮天,一人计策胜过半个朝堂官员,从此一战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