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诗
“桑三,我年后可能就不来明理堂念书了。你要记得想我!”
桑沉焉惊呼,“为何,家中是给你定了亲事不成?”
“快了,说是北地黄公子。开春就要来京都春闱。听我阿爹说,黄公子文武全才,春闱一定能中,就看是一甲还是二甲了。倘若是相看之际,黄公子愿意插钗……我就得在家学习管家,准备嫁人了。”
桑沉焉疑惑:“右谏议大夫可是你亲阿爹,为何就看黄公子的意思,那要是你见了黄公子,发现他丑得可怜,不愿意呢?这又该当如何?”
话至此处,钱弗若也很是泄气,很是无奈,声音缥缈,“谁让我既不是家中长女,也不能为家族增光呢。我虽然不知道黄公子是何模样,可他身为北地人,颇有名气,就连京都也有他一份,这就够了。我能嫁入这样的人家,还是宗妇,阿爹恐怕高兴地睡不着了。”
最后,带了几分自嘲的味道。
桑沉焉身为家中幼女,从未在父母跟前体会过不被看重的味道,更是没有什么急智,不知该如何安慰她。只得走到她跟前,默默牵着她的手,轻声道:
“你放心,要是那黄公子是个扁的、圆的,我一定替你想法子。要是我不行,我去求我五哥,你去找找你家中两个哥哥。如何也要想出法子来。”
钱弗若听罢,含泪道了一声“好。”
二人不过又东拉西扯几句,各自归家,明理堂泰康一十八年的课业,算是整整齐齐告一段落。
因着午后同钱弗若的话,桑沉焉到了绛雪轩仍旧有些沉闷。如往常一样跽坐于蒲团上,然腰背塌陷,毫无仪态可言。
手中的《劝学》,翻了三五页,一句也不能入眼,只闻纸张的沙沙声,刺耳的紧。
纪明见她有些烦闷,想着许是因为之前的诗作,安慰道:“桑三姑娘来明理堂,不过才两年光景,学得如何,不甚重要。你一心向学,勤奋刻苦,难能可贵。”
恍惚之间听见纪明在夸她,桑沉焉有些不敢确认。自打她来了绛雪轩,从未听过夸赞,一直都是赶鸭子一般的课业。今日该如何,明日该如何,何处不好,该如何补正。
满满当当的安排,活像是将她未来几年的光景都安排了出去。
乍然听闻的赞扬,桑沉焉不确定道:“纪大公子,这是在说我好么?”
“姑娘难道不好么!”
纪明手持书卷,侧头看来。他双眼明亮如星辰,浩瀚似大海,无边无际,深不见底,恍若能将人整个吸进去。
桑沉焉看着他,呆呆傻傻道了声“我当然是个好姑娘。”
而后便见他灿然一笑,嘴角轻轻扬起。方才还瞧得不甚透彻的眸子,此刻如月光撒在海面上,星星点点的光亮,水天一色。
有些不敢继续看下去,桑沉焉收回视线,将自己摁在《劝学》上,然,终究是徒劳。
脑中一会儿是钱弗若泪眼朦胧,一会儿是纪明星辰大海。
不怎怎的,她托腮道:“女子嫁人,为何就不能自己决定呢。”
“三姑娘可是在愁钱三姑娘和北地黄公子的事?”
“你怎的也知道??”
纪明放下书卷,并未答话,转而问起:“姑娘嫁人为新妇,是脱去了母家庇佑,到一个全新的地方。我朝女子出嫁,一般十五六,多则十七八。这般年岁的姑娘,喜欢的,看重的,无非是男子的相貌,学问,地位,诸如此类。
姑娘为人新妇,非三五月,是一辈子,断然不会有什么更改的肯呢。”说道此处,纪明好似想到了自家的事,想到了东风楼,想到了他人口中早年明艳娇媚,如今却沉稳练达的阿娘……
叹息着继续,“夫妻之道,贵在品行,贵在相处。这都是需要父母帮忙把关的。”
说了这般多,皆是触动自身的有感而发。一十八岁的男子,在个小姑娘跟前说道这些,太不合时宜。
遂,纪明咽下心中那口气,捡起书卷,继续研读。
桑沉焉却有些不乐意了,“诚如公子所言,是需要把关。可倘若父母将自己的孩子当做棋子,当做踏脚石呢?这又该当如何?”
一想到钱弗若可能的遭遇,桑沉焉有些控制不住自己,言语有些冲,说罢便有些后悔。偷偷去瞧纪明,他还是方才的模样,面无表情,甚也看不明白。
桑沉焉泄气地长叹一口气。
谁曾想,晚间出了绛雪轩,还未行过那从芭蕉,便听见纪明在身后吩咐落玉,“待三姑娘明后两日学完《劝学》,下一份课业改成《孝经》,年前就将东西备好。”
落玉勾着身子,偷偷瞥了一眼尚未远去的桑沉焉,试图挽救于她,“公子,《孝经》可是共计十八卷呢。”
纪明无话。
桑沉焉听得真真的,狠狠踩了一脚踏跺,方才将这口恶气散出去。
心中暗自骂道:纪大公子就是个披着少年皮的老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