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第4章
“正是。”
童启欣然承认。
听到县案首的名头,大家这才稍稍冷静了一些,起码这证明童启不是在无的放矢,什么都不懂只是纯粹想羞辱他们。
可即便如此,大家却仍旧没一个敢就这么轻易的把所有未来全押在一个十岁孩童身上。
——尤其是汪刘两家。
他们本身是不缺钱的,纵然受到王举人打压,可那也只是在伊川县不好找老师罢了,出了伊川,倒也不是完全不行,只是麻烦些。
况且,这个年代,老师可不是随随便便教点东西就行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拜师不只拜一个人而已,还包括了这人背后的势力、前景等等一系列的东西,属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区区十岁的孩童,便想做他们几家的夫子,属实有点荒唐了些。
传出去,岂不是摆明了让整个县城的人笑话嘛!
“不急,你们可以慢慢想,反正还要三日才能正常开学。”童启并没有逼迫的意思,他也知道自己这是在强人所难,可系统任务就是这样,他能怎么办?
这还只是第一批,五个名额,时间紧急,没得选,所以免试入学,等明年人多了,再想进书院,说不定还没这么容易呢!
几个学生和学生家长原本还以为童启会再废点口舌,尝试着说服他们,或者跟他们讲一下拜师之后有什么好处,可谁知看完学院后,对方直接大门一锁,便匆匆下了山,什么也没交代。
仿佛只是通知了一下信息罢了,爱来不来。
这让他们有点心里别扭起来。
一路沉默的回了家,汪家夫人远远见到丈夫和儿子归来,连忙上前追问,“如何?那书院是真的吗?位于山里是不是环境特别简陋?师资力量如何,你们可见到夫子、山长了?他们有说要收下咱们的孩子吗?”
汪启元复杂的和汪家家主对视一眼,不知该如何回答。
怎么说?好是好,环境也没得挑,可就是有点像是戏耍我们?
能这么说吗?
可人家县案首,即便戏耍也总比他们这些落榜的强吧?再加上那神乎其技一般的书院设施……
唉,怎么偏偏是个十岁的孩童掌管书院呢?
不少人忧愁着陷入了纠结之中,唯独吴韧,不到半日的功夫,便直接整理好了所需的所有东西到童启家报道了。
别人犹豫,各有理由,他能理解,可唯独他自己,没有任何退路。
不去华夏书院,他就只能留在哥嫂家,比起每日天不亮就要开始干农活,日日夜夜遭受着冷嘲热讽与欺凌,只是拜一个十岁小孩为师而已,有什么可为难的?
就连孔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而且他相信自己的判断,这童启虽年幼,却眼神清亮,说话富含逻辑智慧,并非普通的孩童可比,背后山长敢将这么大一所书院交给他,那人身上定有什么引以为傲的东西,不然怎么会站在他们面前神态自若,毫无畏惧?
只要能学习,跟谁学不是学?华夏书院敢收他,他就愿叩谢师恩。
吴韧坚定着心里的想法,加速向童家走去,一路问了几户人家才终于找到位置,可推开门,对方的母亲却说童启不在,去了县城里。
原来,自县试过后,沧澜山童启的名字便瞬间扬名伊川县,不少人家开始打听童启背后的师承。
得知他似乎并无师长,且自学成才后,便有不少人动了心。
谁都知道一个优秀的徒弟能够给师父带来多大的助力,况且还是这种一看就前途无量的寒门,稍微施一下恩,便能够轻易收获他们的忠心,谁说徒弟没有考上县案首,就不行的?反过来,县案首是他们徒弟,不也可以?
几乎垄断了整个伊川县教学的王举人,更是大手一挥,直接给童启下了贴,邀他上门拜访,美其名曰交流学问。
-
伊川县,拙政园。
王举人轻捻着胡须,翻看着手中的县案首试卷,微不可查的点了点头。
“虽然基础不牢,又出身糟糕,可胜在言语质朴,一手字写的倒也还算不错,有些风骨。”
座下学生闻此,连忙跪坐起身附和道。
“正是,听说其父乃是普通镖师,其母也是农家小户出身,并无支撑,虽有两个叔父经营着些铺子,略有钱财,但走动较少,对于童启那是一概不管的。若不是老师良善,谁会在意他?整个伊川县谁不想投身到您门下?想必这次收到请帖,对方一定会欣喜若狂,难以自持!”
王举人矜持的抬了抬手,制止住学生的拥捧,目光看向一旁始终沉默的徒弟,温叶辞。
“叶辞,你觉得呢,本师若是收童启为徒,你可会在意?”
这温叶辞便是被伊川县大多数人认为此次县试铁板钉钉的第一名,出身于著名的皇商温家,母亲乃名门世家之女,也是这一次王举人最看好的徒弟。
谁知横出了一个童启,竟然直接打破了他们的计划。
王举人惜才不假,可也不想因此寒了自家徒弟的心,得罪了温家,于是只得先试探对方的想法。
那温叶辞面色惨白,看起来病殃殃的,说话之